與女兒一起到松菸參觀成大建築系畢業展。
原本不想出門的周日,女兒說起松菸有成大建築系畢業展,周日是最後一天,覺得可以過去看看;老公在最後一刻也打算加入,於是我們一行三人來到松菸,進入松菸時有點迷惑,雖然有展場資訊,可是找不到展場在哪裡,而且現場隨時出現讓人想拍照的場景啊,抵達展場前消磨了許多開心時光。
還沒到展場,就遇到好多想照相的地方。
松菸樓梯間的窗戶很美。
找到成大建築系畢業展了。
成大畢業展展區呈現38位同學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對建築與自我提問的實踐,各項作品以文字、圖面、與立體模型呈現。雖然老公與我不是建築專業,我們很認真地閱讀各項作品的說明,有些相當實際而且可行,有些是概念,有些想法我不太認同,有一兩組完全看不懂,也許是語文呈現問題,於是我重看英文版本,英文字都懂但是無法了解作者的概念。所有作品中,感覺最可行最能引起共鳴的,是馮晨雅的作品:復甦大埤村。她以爺爺老家大埤村作為建築基地,大埤村在清代末期形成,家家戶戶養豬而成聚落,經過糖業與畜牧業的繁榮,豬舍多轉為倉庫或停車棚。她的設計將豬舍改作小型共享空間,以“家具尺度”作為切入,從最小最易於變動的單元著手,將豬舍逐步轉化出新生命。有兩個作品以飯店為題材,一個是台南香格里拉,模型相當複雜,另一個是高雄飯店,看到相片裡的飯店呈現水中倒影,覺得蠻美了。另一個我覺得很實際的作品是處理石門水庫淤泥的溪洲沉澱池建築設計。數位畢業生以國外基地作為畢業作品主題,其中一位著眼於貧民窟,原始的貧民窟看起來是低矮建築匯集處,他的作品則將貧民窟建成高樓層建築,不禁令我聯想起電影九龍城寨,建出高樓容納弱勢族群,感覺陰暗死角會更多啊!然後我聽到有人說起這種建築超貴耶,用在改善貧民窟真的可行嗎?看著作品內心常會出現一些聲音,看看不同於日常接觸的專題,激盪想法是周末好時光。
畢業展現場模型匯集。
所有作品中,感覺最可行最能引起共鳴的,是馮晨雅的作品:復甦大埤村。
她的設計將豬舍改作小型共享空間,以“家具尺度”作為切入,從最小最易於變動的單元著手,將豬舍逐步轉化出新生命。
台南香格里拉,模型相當壯觀。
高雄飯店,相片呈現水中倒影,才發現建物形狀的真諦。
另一個我覺得很實際的作品是處理石門水庫淤泥的溪洲沉澱池建築設計。
建築系學生對印度貧民窟的設計選擇,是在達拉維西南側的廢棄鐵道用地上,壓縮出一座400公尺高的垂直城市。每三至四層設置一層水平街道,重現達拉維原有的步行尺度與街坊密度。
週日逛著展覽,體驗不熟的主題,相當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