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瑞三整煤場,喜歡這裡的老建築修復工法。
猴硐當年礦業興榮,不少老建築如今修復完成,介紹礦業當年景象。當年鼎盛的瑞三煤礦公司,瑞三本坑與瑞三整煤場均位於猴硐火車站步行可達之處。我們從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散步過來,會先抵達瑞三本坑,此處有猴硐地質生態館(原為瑞三本礦烘砂室)與老礦工們建立的礦工文史館。 烘砂室坐落於瑞三本礦礦坑正對面;舊時以柴油機火車頭作為礦車,運轉前進時,因為猴硐本地氣候溼氣重,車輪與鐵軌可能在上下坡時發生打滑亦或空轉,為避免此種險況,礦車頭內設置裝砂之空間,若遇上打滑或空轉時,便下放砂子到鐵軌以增強摩擦力。增加摩擦力的沙子須保持乾燥以免堵塞放砂管線,烘砂室內設置火爐用以烘沙,提供乾砂給柴油機車頭裝填使用。現存之烘砂室已不再烘砂,而改以「侯硐地質生態館」做為呈現,介紹猴硐地區之特殊自然地貌與人文地景為主,此處原是兩棟建築,前半段為烘砂室,後半段為浴室,行走其間,連接處作為陽光走廊,其中靠基隆河一側之窗戶,可見吊橋遺址。
往瑞三本坑前進。
參觀猴硐地質生態館(原為瑞三本礦烘砂室)。
猴硐的黑金是為煤礦。
礦工介紹。
復古置物櫃。
猴硐地質生態館(原為瑞三本礦烘砂室)是政府修建的礦業介紹,瑞三本坑旁的礦工文史館,便是老礦工們的心血結晶,上回拜訪礦工文史館,礦道總長800多公里,深度達500公尺,相當於一座101大樓,礦工實際作業的高度,平均是30~60公分,礦坑內的溫度長年在37度以上;以上對我們來說是數據,由老礦工娓娓道來是人生經歷。每個時代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兒子問起礦工的薪水高嗎?老礦工說起當時的台灣銀行行員月薪是800元,礦工一個月若能下坑17天,就能拿到這數字。這次參觀礦工文史館,遇到不同導覽,因為不同的人生經歷,總會聽到不同的故事。這是個很有溫度與能量的展覽地點。
礦工文史館。
檜木製作的火仔牌。
礦坑路線。
周爺爺說起最危險與一定會得塵肺病的是探勘路徑的礦工,使用炸藥爆破後揚起的粉塵無法避免,途中的礦工後來參與捷運的地下工作,因為潛盾式施工法而導致潛水夫病。圖中的礦工得到塵肺病與潛水夫病,近年才去世,高壽90,他記憶中這位礦工脾氣很好,做事不急不徐,即使生病也能享高壽。
很開心今天遇到周爺爺,覺得收穫豐富。
礦工宿舍舊址。
猴硐壺穴。壺穴生成原因是由夾帶砂石的強烈渦流在河床上進行鑽蝕作用而成,因被水流打轉,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圓型孔洞稱之為壺穴。
瑞三礦業為當年採礦時期的龍頭企業,瑞三整煤場位於猴硐車站附近,原址經過修復,目前完成一期工程2022年開放參觀。整煤場修復以木造工法結合工業風設計,翻新改造廢棄多年的廠區,展覽礦業歷史發展與舊時文物器具,並導入多媒體影像展示及聲光互動。我很喜歡修復後的古今並存,木造屋頂與結構支撐結合出漂亮的線條,垂直穿透的視野,窗戶自然光,讓當時的整煤廠在現今展現美好風姿。聽說第二期修復工程已進行中,著重機具殘跡空間修復,如巴姆洗煤機室、JIG洗煤機室、儲煤槽區空間、機電室,同時改善主體建築戶外區域,如運煤動線景觀環境美化,預計2026年6月完工。
猴硐車站附近的瑞三整煤場。
喜歡垂直樓層間的窗戶引入自然光。
從最高處俯瞰的視野。
木造屋頂十分美麗。
展示舊時設備機具。
鏤空地板保護舊時地面。
補強結構的工法與原有建築融合得很好。
質樸感座位呼應現場氣氛。